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硕导介绍 > 正文

傅健 Jian Fu

作者:       发布: 2017-09-08      来源:

打印

傅健     Jian Fu

 

出生年月

197611

籍贯

四川自贡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工学博士 

 

电话

010-82339095

办公室

新主楼A409

 

系别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职务

 

 

电子信箱

 fujian706@buaa.edu.cn

传真

010-82339095

 

个人主页

 

 

 

 

学习经历

 

 1995.9-2004.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学士、博士

 

工作经历

 

 2016.7-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教授

 2014.5-2015.5  斯坦福大学,       生物工程系,          访问学者

 2012.8-至今:    慕尼黑工业大学,   物理系E17          客座科学家

 2010.9-11,2011.7-8,2012.7-8       慕尼黑工业大学,      访问学者

 2008.7-2016.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副教授

 2006.10-2008.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讲师

 2004.6-2006.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研究领域

 

       

  X射线波动光学理论及成像机制:依托国内、外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开展X射线波动光学理论的研究,在软、硬X射线波段探索新型的成像方法,开发工业无损检测、活体细胞三维成像以及癌症早期探测等技术,服务于材料与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前沿研究。

 吸收衬度工业CT成像理论及工程装备开发: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特定对象的CT成像检测需求,开展三维工业CT系统优化设计、扫描方式、重建算法、数据校正、图像处理方法等工程技术研究,并完成工程系统的定制设计开发。目前已形成基于高性能面阵探测器的20KeV~15MeV高、中、低能三维工业CT系列产品,应用对象涵盖微纳器件、电路板、核燃料棒、发动机叶片、DD防护罩、固体发动机、板壳等大、中、小型结构,极限空间分辨力达到微米量级。

 相位衬度CT成像理论及应用: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同行合作,开展基于普通X光管源的类同轴相衬和差分相衬CT成像理论研究,重点解决相位调制解调方法和重建算法问题,探索倾斜扫描和螺旋扫描成像方式,研发小动物成像模式癌症早期探测方法。

 纳米分辨X射线显微镜成像理论及应用:利用高亮度三代同步辐射相干光源开展基于网格扫描和相干衍射增强的纳米分辨X射线显微镜成像理论研究,重点突破扫描方式和相位恢复算法问题,探索其在活体细胞三维成像和微纳米材料、微纳制造等科学领域的应用。

 

       

荣誉及奖励

         

  2017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装机国家实验室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用户学术年会暨专家会二等奖

  2014年,  北航研究生“十佳论文”指导教师 

  2013年,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3年,  北航研究生“十佳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 

 2012年,  北航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1

  2012年,  北航研究生“十佳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

  2012年,  北航生产实习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2011年,  北航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0年,  欧盟TANDEM学者 (7500欧元+

 2010年,  中国发明协会银奖,排名1

  2010年,  北京市高教学会实验室研究分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1

 2009年,  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2009年,  入选北航蓝天新星(科研类)计划

 2009年,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1

 2006年,  入选北航“蓝天新秀”(科研类)

 2006年,  中国体视学学会“CT与三维成像新进展”荣誉奖

 2002年,  光华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

 2000年,  霍尼韦尔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

  1996-99年, 人民奖学金(本科),一、二、三等奖若干

         

开授课程

         

 留学生本科生课程“Fundamental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32学时,秋季)

 留学生研究生课程“Principle of Computed Tomography”(32学时,春季)

 本科生必修课程“测试技术基础”(28学时,春季)、“软件技术基础”(64学时,秋季)及专业课设;选修课“科学成像技术大观”。

 研究生必修课“离散数学”(32学时,春季);选修课“数字图像处理”(32学时,秋季)。

         

教学及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辐射成像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航空科学基金1项,GF科研项目3,横向课题10余项;完成或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开展了工业CT、显微CT、同轴相位衬度成像、差分相位衬度成像、中子成像等方法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为航空、航天、核工业、特种设备等部门研发多套三维CT成像系统,促进了数字辐射成像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在EPLOEIEEE学报和SCIENCE   IN CHIN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2篇,EI/ISTP收录40余篇,申请获批发明专利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获得欧盟TANDEM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工信部GF技术发明三等奖(排名1)、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中国体视学学会"CT与三维成像新进展荣誉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新星""蓝天新秀"等奖励。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高解析度锥束三维数字层析成像理论及工程技术

2)大视场三维CT成像技术

3)大型板壳结构锥束射线倾斜扫描层析成像检测技术

4)燃料棒锥束三维CT成像检测技术

5GT火箭发动机三维CT成像检测技术

6)基于 BPFART的光栅差分相位衬度图像重建技术

 

 

  

学术与社会服务

      国际期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特刊”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客座编辑

  全国锅炉管道压力容器标准化委员会专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固体装药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委委员

  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

  中国体视学学会CT理论与应用分会委员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CT理论与应用”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