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机械学院专栏《科苑·星坛》第十一期准时启航!本期将为大家介绍黄志成老师。黄老师在增材制造几何偏差控制与智能化工艺设计方向深耕不辍,致力于融合多尺度建模与知识图谱技术,推动制造过程的高精度与智能化发展。本期面向本科生推出“基于扫描线的增材制造几何偏差补偿方法研究”项目,诚邀有志于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同学们加入,共同探索增材制造质量控制的创新路径,为我国高端制造技术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01个人简介
黄志成,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讲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校。主讲课程包括教育部来华品牌课《先进制造技术概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运筹学B》、《智能优化算法》等。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制造、增材制造、知识工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IRP Annals、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Computer-Aided Design等相关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得多项专利、软件著作权。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委员。
02学术成果
(1)基于扫描路径的增材制造多尺度几何偏差建模与预测方法
针对增材制造零件沿扫描路径赋型过程中,受到多物理现象耦合影响导致最终零件几何偏差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融合金属增材制造的多尺度、多物理赋型机理,构建了增材制造零件的扫描赋型理论,突破了增材制造多尺度几何偏差建模与预测方法,实现了增材制造从熔池到零件的多尺度几何偏差预测。

(2)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融合驱动的工艺设计知识获取、管理与应用技术
针对航空航天复杂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知识范围广、内容繁杂,多源异构的工艺经验和知识资源缺乏统一组织管理、难以有效共享更新等问题,研究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多源异构工艺知识获取方法,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工艺知识库管理方法,突破了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融合驱动的工艺知识问答、工艺知识感知推送以及工艺内容智能生成技术,实现了复杂产品工艺设计知识的有效挖掘、管理与智能化应用。

(3)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融合驱动的工艺设计知识获取、管理与应用技术
针对装配作业检测中,现有逐帧检测忽略前后运动趋势导致不同工序动作易重复难区分、正在使用和未使用零件工具难识别等问题,构建了基于光流和神经网络的装配动作及工具零件检测识别网络,提出了装配作业多模态信息建模方法,研究了装配作业多模态信息一致性判别方法,开发了基于结构化装配工艺文档与视频信息进行装配作业一致性检测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基于装配工艺文件、装配作业视频等多模态信息识别的装配作业检测。
03项目介绍
1)项目简介
基于扫描线的增材制造几何偏差补偿方法研究
增材制造的分层扫描赋型原理使得增材制造零件具有极高的造型自由度,因此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赋型过程涉及复杂的物理变化,增材制造零件的几何偏差控制是当前领域的瓶颈问题之一。研究基于扫描线的增材制造几何偏差补偿方法,实现对增材制造零件几何偏差的有效控制,可以为增材制造产品几何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2)所需能力
✨增材制造基本知识
✨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算法编程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3)相关事项
✨项目周期:3-6个月
✨所需人数:2-5名本科生
4)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zc_huang@buaa.edu.cn
04老师寄语
愿同学们:
既读万卷书,亦存万里路的向往
不畏挑战,不惧失败
在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